去年九月的川藏写生,留给你印象至深的,要数坐落在成都西郊的杜甫草堂了。
据载,公元759年冬暮,杜甫因避安史之乱,由陇右(今甘肃南部)入蜀,建茅屋于成都西郊之浣花溪畔,凡数月而成,始称“成都草堂”。而在这其后的三余年中,杜诗中的二百四十余首也便是在这成都的草堂里完成的。在这里,诗人避开了晚唐政治集团内部的相互倾轧和安史之乱带来的身心俱寒的惊惶。在浣花溪畔浅吟低唱。在草堂侧畔吊古伤今,仿佛人们眼前的一草一木,无不是诗人千古绝唱的幻化,无不是诗人诗魂的再现。
当然,当年的“成都草堂”早在唐末便毁于兵洗了。到了五代时,诗人韦庄始寻得“柱砥犹存”的草堂遗址后又重结茅屋。后有宋之吕大防重修草堂并绘杜公布像于壁间,张焘立石并遍刻杜诗于庭园。再加上元、明、清不断修葺与扩充,尤以明弘治十三年和清嘉庆十六年的扩建使得草堂终于演变成为今之建筑宏阔而古朴、格局庄重而不失典雅、庭园幽深而秀美的集建筑、园林为一体的建筑群和纪念性祠宇。更不用说那儿有掩映的亭桥、幽幽的回廊和布满青苔的石阶小路,那清塘里有着田田的莲叶,石桥下有着淙淙的流水,一直流向那红花隐现、绿竹层围的浣花溪了。尤以绿竹环绕的草堂,更是静境优美,使人流连忘返。当你小坐在祠堂前清幽的茶亭里,细细的品茗,眯上眼睑慢慢地、静静地想念,会有一种怀旧情愫漫上心头。
在日头西斜的暮秋时节,你走在茸茸的衰草里,似乎也已感觉到老杜的精神存在了。似乎这儿的一草一木都是为了吊祭诗魂而生发的。难怪南宋诗人陆游有“我思杜陵叟,处处有遗踪”的诗句呢。也正因为这样,才有历代以来,文人达士每会于此,或撰联、或赋诗,如清顾复初撰联:“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盘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流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有清一代,佟佳、堂明亦曾撰联云:“水竹傍幽居,想溪外微吟,密藻圆沙依草阁。楼台开丽景,结花间小队,野梅官柳满青城。”
试想,在中晚唐政治风云突变,诗人境遇乍暖乍寒、颠沛流离之际,能有一块“水竹傍幽居”之净土,闲观寒鱼依傍着密藻,宿燕栖息于圆沙,这在诗人又何其珍贵,也难怪乎老杜每每“懒性从来水竹居”呢。
然而,诗人彼时虽身在草堂,而心却终未忘却家国兴亡之叹。从他“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北征》)人们似看到诗人喷涌而出的一腔孤愤,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正是他赤子情怀的写照。故唐人孟启在他的《本事诗》中云:“杜逢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时号为“诗史”。宋人宋祁亦云:“甫又善陈时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号为诗史。”或许正因为诗人有着如此博大的胸襟,如此真挚的赤子情怀,他的诗才得以深涵汪茫,雄视古今,为百代宗。
那日,你在草堂前留连了许久。
(1999年9月)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4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